“花蚊子咬一口,痛得打闪闪”!基孔肯雅热来咯,防蚊莫偷懒~_宜宾市叙州区妇幼保健院官网

“花蚊子咬一口,痛得打闪闪”!基孔肯雅热来咯,防蚊莫偷懒~

2025-08-04 18:22:05  浏览:67  作者:管理员
近日,广东省佛山市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“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”。截至7月22日,“累计确诊病例已超2400例”,均为轻症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——随着夏季蚊虫活跃期的到来,这种急性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正在升高。

近日,广东省佛山市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“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”。截至7月22日,“累计确诊病例已超2400例”,均为轻症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——随着夏季蚊虫活跃期的到来,这种急性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正在升高。

那么,什么是“基孔肯雅热”呢?

“基孔肯雅热”是由“基孔肯雅病毒”(Chikungunya virus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“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”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。这个特殊的病名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土著语,意为“弯曲的”,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屈身的典型姿态。

image.png

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以来,该病已扩散至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,主要流行于非洲、东南亚、印度洋岛屿及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在我国,虽然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,但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,导致本地传播风险日益升高

image.png

识别典型症状:“三联征”是关键

感染基孔肯雅热后,潜伏期通常为3-7天(最长可达12天),患者常出现以下典型“三联征”:

1.突发高烧:体温迅速升至39-40,持续1-7天,部分患者会出现“双峰热”(退热1-2天后再次发热)

2.剧烈关节痛:这是区别于登革热的标志性症状。疼痛以手腕、脚踝、手指等小关节为主,腕关节受压时疼痛尤为剧烈。急性期患者可能因疼痛无法活动,部分患者关节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

3.皮疹:发病后2-5天,约50%患者在躯干、四肢、手掌或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可伴瘙痒和脱屑

image.png

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、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结膜充血等其他症状。孕产妇、婴幼儿、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,需特别关注。

传播途径:蚊虫叮咬是主因

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“花蚊子”叮咬传播,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“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”。

“花蚊子”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(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)的患者后,病毒在蚊体内经8-12天的潜伏期繁殖,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。罕见情况下,也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输血传播器官移植传播

值得注意的是,“花蚊子”在我国分布广泛,吸血高峰出现在清晨6-8点和傍晚5-7点,这正是人们户外活动较多的时间段,增加了感染风险。

与登革热的区别:关节痛是重点

由于初期症状相似(高烧、头痛、关节肌肉痛等),基孔肯雅热常被误认为登革热,但两者有明显区别:

- 关节痛更剧烈持久:基孔肯雅热患者关节疼痛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

- 出血风险较低:基孔肯雅热较少出现登革热常见的严重出血或休克表现

- 发热期较短:登革热发热期通常更长

治疗与预防:防蚊是关键

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和预防疫苗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

image.png

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,牢记以下措施:

1.清除蚊虫孳生地

- 翻盆倒罐:清除废弃瓶罐、轮胎等各类闲置容器中的积水

- 水养植物:每周彻底换水一次,并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

- 储水容器: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(如水缸、蓄水池)务必加盖密封

2.做好个人防护

- 外出穿着:穿浅色长袖衣裤,避免皮肤暴露

- 使用驱蚊剂: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

- 避免外出:避开蚊虫活跃时段(清晨6-8点、傍晚5-7点)在树荫、草丛逗留

3.居家防护

- 安装纱窗纱门:防止蚊虫进入室内

- 睡眠防护:使用蚊帐,特别是婴幼儿和老人

image.png

划重点!!

如出现疑似症状,请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,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

评论区

共 0 条评论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【随机内容】

返回顶部